微信扫一扫
近日
自治区教育厅发布
关于推广第三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的
通知
全区推广33个“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平南有2个案例入选
一起看看
贵港市入选案例
有哪些亮点做法!
其中平南两个案例入选哦
↓↓↓
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实施 “三实、三有” 管理举措,即宣传落实、推进务实、措施扎实;组织有力、管理有序、工作有效。通过多渠道宣传、家校合作等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结合 “木棉文化” 特色,构建 “木棉 4+N” 特色课程体系,融入国防、德育等元素,还聘请外教开设足球、绘画、编程等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推行体教融合育人策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以花样项目和个性化体育作业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保障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搭建展示平台,举办趣味运动会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地域优势建立校内游泳培训基地,提升学生自救自护与游泳技能。此外,学校开设 28 个特色社团,其中 11 个体育类社团,将课后服务与体艺科技节深度融合,让学生乐在其中。
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通过课程化设计课后服务内容,构建 “3+N” 课程点单模式,“3” 为语数英学科作业辅导,“N” 涵盖创客科技等五大类 36 门非学科素质拓展课程。采用 “4+1” 模式,四天作业辅导加一天素质拓展,以 “点单式” 选课、“走班式” 学习尊重学生个性选择。同时,优化教师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科学考评机制,不断提升非学科课后服务质量。
▲西山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滑板课程。
贵港市平南县教研室开展作业专题研究行动,依托区级课题动员教师参与,全县众多集体课题与个人课题申报立项。强调学习课标与教材研究,出台作业设计指导意见规范要求,构建 “以练导学”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将作业设计与教学研究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通过 “单淘汰” 形式的作业设计比赛,促进作业质量提升与创新。
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心小学结合 “乐育” 文化,挖掘本地非遗资源,将非遗传承纳入教育规划与年度计划。课后服务开设民间编织工艺、木工等非遗课程,打造特色教学设施,聘请非遗传承人提升教师素养。开展油纸伞长廊、民族艺术展览室等传承教育活动,将民族非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依托课后服务打造民族编织工艺等特色传承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工艺魅力。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小江小学优化语文作业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确保大部分作业在课后服务期间完成。根据学生与家长意见推进 “两时三站” 课后托管服务,保证服务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创编乒乓球 “一操一歌一名言一技能”,打造乒乓球特色体育品牌,提升学生技艺,培养团队与拼搏精神。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三合小学英语教师团队依据学情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特色作业,涵盖基础、拓展与实践作业,贯穿寒暑假、单元学习与节日活动。运用精心设计、精细分层与精确定位策略,结合学生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言与思维能力。成立英语沙龙社团,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环境。
学校以“劳逸双馨‘减’出美好”为主题,充分利用“木兰小农场”和“艾满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种植艾草、制作艾粑、义卖艾草等活动,传承本土文化。通过开展“唤醒味觉的记忆”“春日‘趣’野炊共享好‘食’”等户外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磨炼意志,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六八村田地学习农耕知识,帮助其理解二十四节气、农谚等农耕劳动规律性,深化对农耕活动价值与魅力的认识。
贵港市港南区木松岭学校利用校园资源开发艾草种植园与蔬果种植长廊两大劳动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开辟艾草种植园,众多师生参与劳动实践并举办亲子活动,促进家校共育。启动 “一班一品” 蔬果种植项目,配备种植箱,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种植技术并巩固学习成果。同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
港南区八塘街道中心学校实施六项管理制度,包括作业公示、举报等,确保作业量与质。采取六条措施,如心理疏导、打造精彩课堂等助力教师成长。注重六个融合,将 “双减” 工作与常规管理、五项管理等有机结合,保障学校持续发展。
港南区桥圩镇新华小学打造校内劳动基地小课堂与校外研学基地大课堂,将校园角落变为劳动场所,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计划渗透劳动教育。与村委会合作开发劳动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劳动。改革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 “魅力小将军劳动争章” 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